发表时间:2025-06-27
阅读次数:65次
会议概况
5月22日,以“协作破界共生,AI智绘山河”为主题的AI项目管理跨界协同技术交流大会,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滨江大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1楼大会堂圆满落幕。
本次大会由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主办,毕埃慕(上海)建筑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土木工程AI联盟承办,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、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、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支持,汇聚行业先锋共探 AI 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新路径。来自工程设计、人工智能、建筑管理等领域的200余位行业精英齐聚一堂,共探AI与工程深度融合的破局之道,共绘智能时代产业升级新蓝图。
大会致辞
会议伊始,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工程师姚激致辞。他指出,在“新基建”与“双碳”战略下,工程建设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,传统项目管理存在“数据孤岛”、“效率黑洞”、“决策盲区”等痛点,而生成式AI、数字孪生等技术为行业智能化带来机遇,关键在于技术与实践融合。
作为行业转型先行者,华东院以“AI+研究/专业/部品/产线”模式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,打造数字化标杆工程。姚书记期待AI成为“工程智慧的放大器”,助力设计师聚焦价值创造。他表示,此次大会是思想与行动的双重集结,呼吁行业先行者共探破局路径,在变革中携手共赢。
大模型AI的挑战和机会
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,特斯联科技集团CTO,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、达摩院城市大脑实验室主任华先胜院长在《大模型AI的挑战和机会》中系统剖析AI技术现状与未来,指出以大语言模型、多模态模型为代表的AI正经历“iPhone时刻”。生成式AI(如ChatGPT)与AI Agents技术快速发展,凭借知识压缩、跨模态融合及自主规划能力,推动AI从工具属性向“协作伙伴”进化,重塑产业生态。
然而,技术规模化落地面临多重瓶颈:研发成本高企(如GPT-4训练成本达2500 ZFLOPs)、算力芯片依赖进口、跨领域数据异构导致模型性能衰减,同时存在安全性不足、复合型人才稀缺、能源消耗大及行业价值定位模糊等问题,多数项目仍停留在“锦上添花”层面。
对此,他提出构建“工程智能操作系统”的破局路径,强调AI需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,打造覆盖项目策划、设计、建造、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时空多模态大模型与超级智能体。未来需突破数据孤岛与可验证性瓶颈,聚焦“雪中送炭”的实际需求与“无中生有”的创新场景,避免技术泡沫化。通过构建可靠、安全、可解释的智能系统,AI将深度赋能城市管理、智能制造等领域,形成“个人-家庭-企业-城市”多级智能体协同生态,最终升华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生产力。
全球视野下人工智能发展与挑战
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丽主任在《全球视野下人工智能发展与挑战》演讲中,全面分析全球及中国AI产业态势。她指出,全球AI正经历生成式AI、大模型与智能机器人驱动的技术革命,美中位居第一梯队。中国2023年AI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,企业超4000家,形成长三角、京津冀、珠三角三大集聚区,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全球第一(2023年27.63万台),但通用大模型存在“幻觉”、能耗高(如GPT-3训练耗电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年用电量)、商业模式缺失等问题,垂直领域大模型成破局关键。
作为国内AI高地,上海2024年总产业规模达4534.92亿元,工业机器人产量增18.6%,形成“东西集聚、多点联动”格局,浦东张江、徐汇西岸为核心载体。依托政策支持,上海在数据交易(交易额破1.2亿元)、算力建设(算力指数全国第一)等领域领先,未来将聚焦大模型多模态开发、具身智能机器人、算力国产化,推动AI与工业、医疗深度融合。
孙主任强调,全球AI竞争已从参数竞赛转向场景落地,AI Agents与具身智能推动人机协作升级,但数据安全与伦理治理需全球协同。随着技术迭代,AI有望成为经济转型核心生产力,但其发展需平衡创新、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,构建可持续生态。
项目数字化管理结合人工智能 助力工程行业的创新与发展
毕埃慕创始人林敏在《项目数字化管理结合人工智能助力工程行业的创新与发展》演讲中,聚焦AI与BIM技术融合的工程行业创新路径。他指出,行业面临传统业务萎缩、竞争加剧等挑战,而AI与BIM结合是破局关键—BIM作为建筑行业迈向AI时代的核心载体,可通过数据集成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。他以印巴空战中的信息孤岛教训为例,强调工程行业需以数字化协同打破管理壁垒,实现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型。
针对行业痛点,林总重点介绍毕埃慕BDIP平台,其低代码、高集成模式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,内置千余管理模板,支持驾驶舱自定义与多源数据整合,可快速标准化管理流程。例如江苏某公司引入平台后成功中标项目,印证数字化能力对市场竞争力的直接提升;海南生态软件园项目通过平台实现安全隐患200毫秒级预警、管控效率提升40%以上,展现技术应用实效。
展望未来,林总提出构建“开放智能生态”,呼吁行业以数字化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技术、场景与人才。毕埃慕将以BDIP平台为底座,推动AI深度赋能工程全流程,通过降本增效让AI成为“工程智慧的放大器”。演讲以实战案例与技术前瞻结合,系统阐述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,为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法论与路径参考。
AI赋能建筑产业的探索与实践
下午的会议中,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慧设计研发所所长李彦鹏发表《AI赋能建筑产业的探索与实践》主题演讲,系统阐述建筑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成果。
作为上海市垂直领域大模型应用示范基地,团队依托前沿技术合作平台,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痛点,开发系列AI工具及平台。通过构建企业级知识图谱,整合200余个项目数据,推动设计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。例如,AI视觉解析技术可自动识别CAD图纸中墙体、门窗等构件,准确率达92%,并同步生成三维模型;研发的“机电配电计算绘图插件”,能根据设计参数自动生成配电系统图与计算书,效率提升50%,人工错误率降低超40%。
李所长展望,未来需构建开放共享的建筑AI生态,通过开源社区降低技术应用门槛,推动AI与建筑工业化、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。华东院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助力建筑产业从标准化建造向智能化、个性化智造升级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,引领建筑产业在智能时代的转型蓝图落地。
BIM赋能全过程数智化交流
江苏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BIM咨询中心主任李平发表《BIM赋能全过程数智化交流》主题演讲,从行业转型、技术实践、生态构建三维度解读BIM技术如何重塑工程行业数智化格局。
她指出,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及新质生产力战略推动下,建筑业加速向质量型发展转型,传统管理的数据割裂与效率瓶颈亟待突破,而BIM通过集成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三维可视化管理底座,成为破局关键。江苏建科自2017年布局BIM团队,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数智化管理体系,实现设计到运维的一体化管控。
技术实践中,其自主研发平台融合BIM、GIS、AI及物联网技术:设计阶段通过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解决238项图纸问题,减少变更超30%;施工阶段运用BIM+无人机使土方测算误差≤1%,节约成本超百万;运维阶段依托数字孪生提升检修效率40%。李主任提出 “开放协同” 生态理念,强调 BIM 需与 AI、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融合,形成标准化体系,实现 “设计精准化、施工工业化、管理智能化”。她呼吁行业打破壁垒,构建数据共享生态,以 BIM 赋能低碳转型与产业升级,为 “双碳”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。
数智化平台如何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
毕埃慕(上海)建筑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必成发表《数智化平台如何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》主题演讲,系统阐述BDIP平台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实践路径。他指出,全过程工程咨询核心在于“1+N+X+S”管理体系,其中数智化平台“S”是破解传统管理效率瓶颈的关键。BDIP平台以低代码、可定制架构贯通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,解决专业协同难、数据孤岛、风险滞后等痛点。例如,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软件园项目通过平台“一户一档一模”管理,实现质量、进度、成本全流程数字化,工期提前15%交付,运维成本降低超20%。
技术应用上,平台通过“图、材、量、价”一体化管理提升效率:集成BIM模型与物联网数据,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实时监控,安全隐患响应缩短至200毫秒,动态成本管控使投资误差≤3%。平台内置上千个管理模板与知识库,成为企业经验沉淀的“数字容器”,可快速复制成功项目模式。
柴总强调,数智化平台正推动工程咨询从“劳动密集型”向“技术驱动型”跨越。未来,毕埃慕将聚焦绿色双碳、智能建造等场景,优化平台功能,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数据,助力行业构建透明高效的新型管理生态。
数字驱动设计企业管理新范式
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月松在《价值创造,数智赋能:数字驱动设计企业管理新范式》演讲中,深度解析工程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。他指出,行业转型已进入深水区,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价值认可不足、路径模糊、成本与产出失衡等挑战。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业务、管理与商业模式变革,核心目标是实现产业与数字、项目与企业、业务与财务的全维度融合,构建“价值孪生”体系重塑行业价值链,推动“经验决策”向“数据决策”的管理范式革命。
针对转型路径,赵总提出“四条主线”理论:业务线聚焦价值链实战场景,如通过BIM+GIS+AI贯通工程全生命周期;技术线强化数据中台与算法模型开发,如某企业通过成本预测模型将投资误差控制在3%以内;数据线破解数据不全、不准、不用等痛点,建立数据治理体系;人才线通过“认知-应用-工具-推动”4M模型,培养管理者数据能力,推动管控型向赋能型角色转变。
他强调,数智化将推动设计企业实现七大转型,包括从科层管控到数字协同、经验判断到智能建模、事后处理到智能预警等。呼吁行业以场景为载体、数据为核心、人才为引擎,构建“资源-资产-资本”价值闭环,实现从传统设计服务商向城市价值服务商的跃迁。
数字驱动设计企业管理新范式
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余飞在《价值创造,数智赋能:数字驱动设计企业管理新范式》演讲中,围绕CIM体系在建筑设计中的全链条应用,阐述数字技术对设计企业管理与价值创造的重塑逻辑。他指出,建筑行业数字化已从单一BIM应用迈向CIM体系整合,华东院通过“BIM到CIM”技术积累,构建了涵盖正向设计、全过程咨询、数字化审查、智慧运维的四大业务板块。技术上,余所长强调“数据治理+场景创新”双轮驱动:通过参数化族库技术统一构件标准,门窗族库命名、参数、出图标准化减少专业误差超40%;依托Dynamo算法开发自动化工具,墙体开洞等重复性工作效率提升60%。在管理范式变革中,“数字总控”理念通过CIM平台实现“设计-建造-运营”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,提升多专业协同效率。
余所长指出,CIM技术正推动设计企业向“城市数字运营商”转型。华东院通过实景融合、AI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,探索“建筑全生命周期碳管理”“智能巡检机器人协同”等场景,目标2030年实现设计项目碳排放实时监测全覆盖。他强调,数字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数据流动打破专业壁垒,让构件与工序成为价值创造节点,引领行业从传统设计向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跃迁。
展望未来
这场跨界技术盛宴,既是思想碰撞的火花,更是行动共识的凝聚。当AI遇见工程,当数据穿透壁垒,一个“人机协同、生态共建”的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。未来,行业将以平台为基、场景为锚、价值为核,从单一工具到生态协同,人工智能正重塑工程行业的基因。“破界的关键在于打破专业壁垒,共生的核心是构建数据互联的价值网络”。未来,唯有以技术为笔、数据为墨,才能在智能建造的蓝图上,绘就属于时代的创新画卷。
(毕埃慕建筑数据)